增材制造工程学

随着 3D 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、医疗、汽车等战略领域的深度渗透,高校正通过 “增材制造工程” 这一交叉学科构建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体系。

高校打破传统学科壁垒,构建 “材料 - 机械 - 数字 - 生物” 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。例如,江苏理工学院设置《增材制造设计与仿真》《材料成型检测技术》等核心课程,融合金属材料学、3D 建模技术与工业机器人编程。山东大学开设 “医学植入体增材制造” 微专业,整合机械工程与医学知识,培养定制化植入物设计人才,课程涵盖逆向工程、生物相容性材料等前沿内容。这种 “学科拼盘” 模式通过项目制学习实现知识融合,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在 “航空航天轻量化结构件设计竞赛” 中,需综合运用拓扑优化算法、激光烧结工艺和有限元分析。

校企共建的实训平台成为人才培养的 “主战场”,建立智能增材制造教学实验室,配备金属激光烧结(SLM)、光固化(SLA)等工业级设备,学生可完成从建模到后处理的全流程操作,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参与航空发动机叶片修复、芯片封装模具制造等项目。

AI 与数字化工具正在重构教学范式。VAST 公司的 Tripo 3.0 大模型已进入高校课堂,学生通过文字输入即可生成可打印的 3D 模型,将设计周期从数周压缩至 10 分钟,这种 “数字孪生” 教学法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复杂工艺调试,显著降低实验成本与风险。

国家战略为学科发展提供强劲动力。教育部 2025 年新增 5 所高校开设增材制造工程本科专业,全国总数达 23 所,覆盖智能制造、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。这种 “政策 - 产业 - 教育” 的闭环联动,推动增材制造工程成为高校对接 “制造强国” 战略的核心抓手。

当前,高校正通过 “学科交叉、产教融合、技术赋能、国际协同” 四位一体的创新模式,培养既懂材料科学、又能驾驭 AI 设计工具,既掌握精密制造工艺、又熟悉行业认证标准的复合型人才,更将为我国在全球高端制造领域抢占战略制高点提供智力支撑。未来,随着多材料共融打印、AI 大模型应用等技术的成熟,高校的增材制造教育将进一步向 “智能化、绿色化、服务化” 转型,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。
 

苏州立人听力器材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6046667号